|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21 年版)时间:2021-05-02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 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 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课程改革发展和普通 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提出广东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 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广东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要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 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为依据,以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 养为核心,全面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深化广东—2— 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广东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 学质量,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价 值,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一)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语文 课程坚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本,构建具有实践性、时代性的课程 内容,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 养的培养。课程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 人功能 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 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热爱中 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 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 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3— 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功 能。 2. 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程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 为本。要进一步改革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既要关注知识技能 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还要关注语文课程在社 会信息化过程中新的内涵变化;通过改革,让学生多经历、体验 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面要素的综 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 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 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 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 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语文教 育也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 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 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体现时代的发展 状况和人的文化修养,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积极参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3. 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 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资源和实践机—4— 会无处不在,应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积极利用 信息技术以及身边的各种资源和机会,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 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 规律,学会语文运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并在学习语 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 合发展。 语文课程还应当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培养创新人才 发挥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 创新路径。 4. 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 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确保全 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语文学习的已 有基础、发展需求和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在跨文化、跨 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各自的语 文特长和个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富有 弹性的实施机制。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提高教师水平,发展 教师特长,引导教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实 施课程;把握信息时代新特点,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 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 升能适应社会进步新形势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是根据学习者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 要,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制定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 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 与理解”四个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高中学生 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 12 条具体目标。这 12 条具体目标与学科核 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具有逻辑对应关系。 1. 语言积累与建构。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 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 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2. 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 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 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 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3. 语言梳理与整合。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 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 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4. 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 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 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 与语言表达。 5. 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6— 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 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 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运用批判性思 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 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6. 提升思维品质。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 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 批判性和独创性。 7. 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 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8. 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 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 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9. 美的表达与创造。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 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 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创新意识。 10. 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 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 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11. 理解多样文化。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作品,懂得尊重和包 容,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7— 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12. 关注、参与当代文化。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 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 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