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能革故, 谈何鼎新?——从期末调研考试暴露的问题讲起……时间:2021-11-28 【高一年级写作暴露的典型问题】 1.从答卷情况来看,多数同学能完卷,但也有不少同学或未写完800字,或者直接是空白卷。 2. 审题不能把握材料的整体内容和含义,或盲人摸象,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典型问题如:由公交车和高铁、飞机的选择来立论“公交车的便宜与环保”“选择是个人的权利”“社会贫富差距的现状”“出行的环保方式”“学会节约”,由唐同学的6天经历立论“学会吃苦耐劳”“追求效率”,由“他的经历和观念引发了青年群体的热议”立论“要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 3.行文逻辑混乱,分析过程中时常偏离中心,不能一直沿着正确的大路走,总要到错误的岔路上走一段,再回到主路。 4.结合现实的论据不充实或论据运用不正确。新冠疫情、苏轼、李白、袁隆平、黄文秀、张桂梅等事例较多,且未能得体用于给唐同学写信的情境。 5.书信格式错误,语言交际特点不鲜明。称呼和落款有错误或残缺。有的同学拟题缺漏或不当。 6. 泄露个人信息,卷面潦草等现象不少见。 【高二年级写作暴露的典型问题】 一、审题立意问题 1.部分同学存在较严重的审题问题,对写作任务分析不够。尤其是忽视指导语,不能理解“对此事”发表观点需要引用材料才展开论述的隐含要求。或丢弃核心话题,或未注意到“何妨”“更胜”等思辨性写作提醒,或把材料作文当成话题作文来写。 2.部分同学立意时偷换概念,将“无字书”直接替换成“实践”,“有字书”替换成“课本”。 3.对情境和写作任务把握不准,不少学生把征稿写成书信或演讲稿。 二、内容问题 1.行文偏废一方,比如“快时代何妨慢慢走”这一选题中只谈慢下来,“无字书更胜有字书”则只单纯写无字书的重要性。 2.“内引外联”失调,要么只“内引”而不“外联”,要么只“外联”而缺“内引”。 3. 缺乏分论点意识,部分同学完全没有分论点,结构层次极不清楚。 4.身份意识较弱,文中无法体现自己的学生身份,不能以青年视角从青年立场来谈。 三、思维问题 1.缺乏思辨性,没有体现出“快时代”“慢慢走”及“有字书”“无字书”之间的思辨关系,往往绝对肯定其中一方,否定另外一方。 2.缺乏认知深度,论证只有现象加结论,缺少推理演绎过程,呆板且武断。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缺乏思维纵深度。部分同学只是单纯在抄写、扩写材料。 3.无法完成任务的所有指令,顾此失彼。例如,议论围绕了话题,但离开了材料中唐同学的经历。或者抓住了话题的一个关键词,但丢失了其他关键词,如抓住了“无字书”但丢失了“更胜”“有字书”。 4. 点题意识薄弱。把话题的关键词换成其他词语,如把“无字书”通篇换成“实践”,把“大我”通篇换成了“青年的胸怀”。 5.宿构或套作、局部套作、话题套作的情形很多见,东拉西扯,拼凑文字,导致“四不像”。 四、表达问题 1.部分同学缺乏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词不达意,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或语言不流畅,行文生硬,缺乏感情色彩,没有感染力。 2.语病问题较为严重,经常出现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问题。使用词语时没有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适用对象等。 3.存在明显错别字。部分同学字迹潦草,书写较差,涂改严重,无法辨认,影响正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