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一) 语文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闻、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 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关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索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葛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珠,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客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于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决定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 B.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的形成,还阻碍了文化之间的同化、融合;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 C.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反过来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 D.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必要性与普遍性。 B.如果在自由创造上不同,即使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要素相同,发展出来的文化也仍然有可能不一样。 C.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保持其生命力,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 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客,利用客体文化来反观自我、发展自我。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B.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三国志·夏侯玄传》) 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 D.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 4.对“世界文化一体化”论调的批驳,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差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 2.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花园茶会 [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就算预先定制,也不会有更完美的天气来开花园茶会了,温煦和暖,没有风.也没有云,蓝天上笼着淡淡的金色的烟霜,天刚黎明,因丁就起来修剪草坪,直到整片草地和种着矢车菊的玫瑰形花坛都似乎在发光。 房子里所有的门似乎都打开了,轻捷的脚步和这里那里的话音使得房子里充满了生气.萝拉想去花园看看那些人把帐棚搭得怎样了,但是后门聚了好多人。 “出了什么事?” “吓人的事,死了一个人. “死了一个人?在哪儿?怎么死的?什么时候?” “赶大丰的,名叫司考特,今天早上在豪客街的扬角上,他的马看见台拖拉机,受惊了,把他甩出车来,后脑勺着地,遭了难了.”糕点店伙计兴致勃勃地说。 萝拉抓住她姐姐的衣袖,“乔丝!”她惊魂未定,“我们怎么样才能停止这一切呢?” “停止这一切,萝拉!”乔丝叫道,很惊讶,“你说什么?” “不举行花园茶会了,当然的,死的人几乎算得上邻居啊!“ “我现在只想听听钢琴的音对不对,今天下午人家要我唱歌呢.” 钢琴的声音猛地响得激动人心,乔丝忧郁而又莫测高深地唱着: 生活多么令人厌烦 一滴眼泪一声悲叹 爱情反复易变 分手……在顷刻间 虽然钢琴的声响哀痛欲绝,她的脸上却绽开了一个光彩焕发的微笑. 房间里,薛太太正在试一顶新帽子. “母亲,有一个人出了事,死了,”萝拉硬咽地说, “不是在花园里吧?”她的母亲打岔道. “不,不是的.” “噢,你吓坏我了,”薛太太叹了一口气、如释重负, “我们当然不能举行宴会了,对不对?”她请求着, “但是,我亲爱的孩于,通情达理些吧.我们不过偶然听到这事罢了,要是有人正常地死去呢,我们还是应该举行宴会的,对不对?” “母亲,那我们岂不是太狠心了吗?”她问道. 薛太太拿着那顶帽子,萝拉还来不及阻止,薛太太就把帽子给她线上了,“这顶帽子是你的,简直就是专给你做的!” 镜中出现一位妩媚可爱的姑娘,戴着级有金色雏菊的黑帽子、萝拉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这么美,母亲对吗?现在她希望母亲是对的,一会儿她又想到那可怜的车夫.她决定,等宴会过后再来想,这似乎是最好的办法…… 一会儿,客人川流不息地来了、到处可以看见双双对对的人在漫步,赏玩花朵,互相问候、走过草坪,握手亲吻……他们像是欢乐的小乌儿,半路上飞到薛家花园来栖息一个下午. “萝拉!你看起来真让人神魂颠倒哩,”哥哥劳利说,“真是一顶花哨帽子!” 然后这完美的下午慢慢地成熟,慢慢地凋谢,慢慢地合上了花瓣, “今天发生一件惨事,你们听说了吧?“薛先生说。 薛太太举起了手,“是的,几乎破坏了今天的茶会呢,” “确实是可怕的事.”薛先生说,“那汉子就住在下面的小巷子,留下一个妻子和打小孩.” 一阵不自然的短暂的沉默。薛太太不安地抚弄着茶杯,她忽然抬起头来,来上全是没动过的三明治、点心、松饼,都要浪费了,她有了一个出色的念头, “我们装个篮子,把这些完全是好好的食物送给那可怜人,你们同意吗?”她跳起身来。 “可是,母亲,你想这是好主意吗?” 多奇怪,萝拉想,她似乎又一次和他们全体不一致了,拿些他们宴会的残渣刺盾,那可怜人会愿意么? “当然了!你今天是怎么回事?刚才你还硬要我们同情,而现在—— “噢,好吧!”萝拉跑去取篮子了,母亲把篮子装满了,堆得高高的。 “你自己拿去,宝贝.”母亲说 萝拉关上花园门时,暮色正在降临,过了马路,小巷子到了,小巷子里烟熏火燎,又黑又暗。粗陋的小房子里发出低哑的嗡嗡声,她希望自己穿上外套就好了,她的裙子太耀眼啦!还有那顶炫目的大帽子。 一个小身材的黑衣女人出现在昏暗中。 萝拉说:“你是司考特太太吗?” 那女人回答说:“我是她姐姐,请进来,小姐.” “不,”萝拉说,“我不要进来.我只是送这篮子,母亲叫我—— 在昏暗的过道里,那小女人似乎没有听见她的话。“请走这边,小姐,”她用一种讨好的声调说,萝拉只想走开,走得远远的,却又不由自主地跟着地. 一扇开着的门,里面是卧室,死去的人躺在郡里. “你想瞧瞧他,是不是?”女人说着,擦过萝拉走到床边,“别害怕——”她的声音亲热而有点调侃意味.她亲昵地揭下被单,“他瞧着挺是样儿的,什么也显不出来,” 萝拉走上去,一个年轻人正在耐睡,睡得这样熟,这样深,就像在梦乡里,花园茶会,食物篮子,这些和他有什么关系呢?他离这一切都太远了,“一切都好”,那沉睡的面孔仿佛在说,“原该如此,我满意。” 不过还是不能不哭,而且她不能不对他说话就走出房间,只听得萝拉发出了孩子气的一声哭泣, “原谅我的帽子.” 地急忙找到门,走下门径,走过黑沉沉的人群,在小巷子拐角处遇上了劳利, “可怕吗?” “不,”萝拉哭着,“简直是神奇,不过,劳利——”她停住了,望着哥哥,“人生是不是——”她期期艾艾,“人生是不是——”但是人生是什么,她没法说明白,没有关系,他很明白, “不是么,亲爱的?”劳利说. (冯钟璞译,有到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花园的环境,既表现了薛家对茶会的恒憬,又营造了欢乐的氛围,为小说奠定了基调。 B.唱歌时乔丝的神情“忧郁而又莫测高深”,本是伤感歌曲,唱完后她却露出灿烂的微笑,表明她情感丰富,心态乐观. C.糕点店伙计的“兴致勃勃”异乎常情,薛先生口中的“半打小孩”把人当成物品,这些细节刻画了人物的冷漠无情。 D.司考特太太的姐姐“亲热而有点调侃意味”的声音和“亲昵地揭下被单”的动作,都体现穷人对待死亡的豁达与洒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萝拉是连接花园内外两个世界的人物,小说借萝拉的视角,描述了富有与贫穷、光亮与昏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对茶会场景的描写,与对茶会前、后的描写相比,笔墨更简洁,节奏更轻快,比喻、比拟手法的使用,为美好的茶会增添了一丝梦幻色彩。 C.薛太太认为“完全是好好的食物”十分适合送人,萝拉却认为这些“残渣剩屑”让人难以接受,充分体现虚伪、冷酷与诚实、善良的鲜明对比。 D.小说在矛盾冲突中深化主题:借萝拉内心的冲突,展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又用大量笔墨揭示不同人物、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引发读者的深思。 8.在司考特家,萝拉为什么要说“原谅我的帽子”?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潜台词是指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小说结尾处萝拉与哥哥劳利的对话就有着丰富的潜台词,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苏辙 公讳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两试国子监,一试礼部,皆第一,遂中甲科。景祐初,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校勘。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论时政得失宰相悉之守黛州公见读官高着讷若讷低诮公以为当黜公为书责之,坐贬峡州夷陵令,康定初,范公起为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辟公掌书记.公笑曰:“吾论范公,艺以为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辞不就,初,范公之熙饶州,公与尹师鲁皆以直范公见逐,目之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久而益炽,公乃为《朋党论》以进,言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其言恳恻详尽.其后诸公卒以党议不得久留于朝。公性疾恶,论事无所回避,小人视之如仇罐,而公愈奋厉不顾,上独深知其忠,改右正言、知制话,赐三品服,仍知谏院。嘉祐初,判太常寺。二年,权知贡举。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三年,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事,所代包孝肃公以威严御下,名震都邑,公简易循理,不求赫赫之誉,有以包公之政励公者,公曰:“凡人材,性不一。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长耳,”闻者称善。公昔守颖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居颖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自汉以来,文弊极矣,虽唐贞现开元之盛,而文气衰弱,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呜呼!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 (选自苏辙《栾城集》,有利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B.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课官高若讷/若讷诋请/范公以为当/ C.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请/范公以为当黜/ D.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识诮范公/以为当黜/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道碑,立于幕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也指刻于碑上的碑文。 B.讳,名讳。古人说话作文时为了避讳,不直称君王或尊长的名、字和号。 C.赐三品服,文中指给来及三品的欧阳修赐予三品官服,以示皇帝的恩宠。 D.太子太师,即太子的老师。后多为虚衔无实职,可用于追赠死去的重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进献《朋党论》,指出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有着本质的区别,应得到人君的任用,使得那些议论他结党的人最终受到了惩罚。 B.为国选才时,欧阳修以文风古朴为重要原则,严厉打击那些因文风奇险怪异面知名的人,此举开始时引发非议,最终却扭转了文风。 C.包公威严治下,声名显赫,欧阳修接替他执掌开封府后,为政宽简平易,循事理,也不追求显赫的声誉,展现了不同的行事风格。 D.韩愈大力倡导文章复古,志在革除文弊:而欧阳修身体力行,所写的古文风行天下,苏辙认为文章能够废而复兴,这两人功不可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与尹师鲁皆以直范公见逐,日之党人。 (2)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 14.欧阳修与范公“同其退不同其进”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从陈季张求竹竿引水入厨 黄庭坚 井边分水过寒厅,斩竹南溪仗友生。 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 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 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注】惊。 [注]据《庄子)记载,风凰不同于凡鸟,它只吃竹子果实,只饮甘甜泉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向朋友交代了自己求取竹竿的原因,“仗”字体现了诗人的切之意。 B.诗人一边感受春酒的芬芳,一边聆听三峡的泉声,日常生活十分轻松惬意。 C.引来的井水能让庖厨保持洁净,诗人借此含着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性的追求。 D.尾联巧用风凰的典故,化俗为雅,将求取竹竿这件平常小事写得高雅别致。 16.诗人“求竹竿”时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用“丝竹”指音乐,《琵琶行》中白居易以“ ”一句感叹被贬后与音乐绝缘,《晒室铭》中刘禹锡以“ ”一句描写陋室清静而无乐音烦扰。 (2)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对于天地间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应有“ ”的洒脱;而对于造物者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又应有“ ”的快意。 (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西方绘画的“再现”理念,强调艺术家对世界需认真观察并加以逼真模仿,早期的中国绘画同样要求画家必须身临其境地_ _自然,写实主义成为画家们_ _的目标,客观描述的画法也获得长足发展.到了北宋,中国山水画在达成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桑家开始以注重表达内在旨趣为中心。 明代,西方的写实画法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当时中国不注重空间营造的绘画,被西方画家评价为“不像是活的”;而在中国主流画家眼里,西方绘画的笔法怪异而繁琐,只是一种_ _.然而,主流画坛之外的画家却对西洋画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受到西洋透视法的启发,从中发现描绘空间的新方式,并 _宋画的写实传统,尝试着在创作中将两者结合起来,例如,明代困林绘画具有一种特殊风格,这种风格既非复古,亦非西化,它由两种画法融合而成:一是宋画的写实传统,一是西方的再现技法。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体悟 孜孜以求 奇技淫巧 回溯 B.体验 孜孜以求 旁门左道 回顾 C.体验 梦寐以求 奇技淫巧 回顾 D.体悟 梦寐以求 旁门左道 回溯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山水画在达到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注重表达内在旨趣。 B.中国山水画达到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注重表达内在旨趣。 C.在中国山水低完成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以表达内在旨趣为中心。 D. 中国山水画登上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表达内在旨趣这一中心。 20.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重组为一个单句,可适当增剧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人类交通里,当道路占用率高于0.4,即来往车辆占到道路面积的40%时,① 最后降为零——交通痪,但是,蚂蚁总能避免交通堵塞,就算它们的道路占用率高达0.8,交通流量也不会下降。 研究人员发现,每只蚂蚁都会根据道路的状况, ② .在路上同伴不多的时候,蚂蚁会逐渐加快速度,直到交通流量达到最大值,而密度一旦超过值,它们就开始放慢速度.而且,蚂蚁似乎能够评估前方道路的拥挤程度,很自觉地不去拥挤的地方,这近乎完美的交通管制,归功于每一只懂得调整自己行为的小蚂蚁、小蚂蚁一只只都这么努力,当然是有原因的.( ),群体宽食效率的最大化,要求蚂蚁必须调整自己,共同合作。 相比之下,在拥堵的路上,许多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先,结果却是大家都被严严实实地堵在路上, ③ 以改善交通状况,可能难以实现;不过,让自动驾驶汽车的程序设计参考蚂蚁来避免堵车,未来还是有希望实现的。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们把群体生存当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B.群体生存已经成为它们共同的目标 C.它们有一个共网的目标——群体生存 D.群体生存已经被它们当作共同的目标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世界乒乓球运动因发展严重不均衡而险些被移出奥运大家庭.这也是一枝独秀的中国队面临的危机,2009年开始,中国主动为他国培养人才,比如,分享训练成果,吸引外籍选手参加乒超联赛,派教练和运动员赴海外执教、打球,等等,中外选手的对决从此变得更精彩了,但外国选手在一些国际大赛中战胜中国队,又引发了国人的担忧.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回应:“帮助对手进步,我们也会变得更强大再说、国乒的底蕴和厚度是其他国家无法超越的。”中国乒乓球在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同时,也让自己始终站在世界之巅。 中国乒乓球的发展之道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