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高考语文题趋向解读及2023高考备考策略2022年高考命题规律和变化 规律一:全部考创新 全国甲卷情景独创是创新,可以是艺术创新,也可以是科技创新;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强调科技创新,强调体育创新,创新才能实现持久跨越;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妙手需要创新;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选择创新,创造未来。所以2023高考备考创新,仍然适用。 2规律二:文化情景创设,青年主角创设 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材料背景,创设情景。青年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青年如何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备考青年视角,关联文化情景,是最近几年高考热点,也是2023年高考备考热点。所以2023年高考备考青年视野,仍然有较高价值。 3规律三:勇担重任 责任担当,青年融入民族复兴,小我融入大我是高考命题重点。全国甲卷青年思考如何融入时代,直接使用,借鉴化用,情景创造,联系时代热点,思考问题,实现价值;全国乙卷,青年在时代跨越中跨越,在时代再跨越中担当;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青年强调本手,实现妙手,在时代中创造价值;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青年选择担当,奋斗创新,实现民族复兴。时代与青年关系是热点,青年实现价值是重点。 所以2023年高考备考“青年与时代”,仍然有很强烈的针对性。抓住不变,科学备考;持之以恒,功夫下在平常。 一、减少刷题受益,重视阅读,重视读写结合。 17-19题选择题变为主观题,过去机械刷题提高分数变为重视阅读提高能力提高成绩。 对成语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大家有不同意见。有老师认为这样变化,答案不唯一,不利于高考改卷,也不利于体现试卷客观公正。有老师认为这样变化,有利于避免机械刷题,有利于培养阅读习惯。 二、重视基础,重视教材,重视内外关联。 诗歌鉴赏,重视与教材比较,体现群文思想;文言文阅读重视实词考查,强调与教材关联。大家一致认为,诗歌鉴赏侧重于关联教材与阅读。诗歌鉴赏没有注释,但典故与教材关联,与《史记》整本书阅读关联。例如:“长安在日边”关联教材《滕王阁序》“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昌亭旅食年”关联《史记》整本书阅读“淮阴侯”典故。如果不读书,可能诗歌就读不懂,如果不重视教材,诗歌习题就做不对。 三、四套试卷一体化,不要新高考只做新高考习题,老高考只做老高考习题。 2022年全国甲卷就用了新高考命题形式,文学类文本阅读就就采用了群文阅读模式。
2023年高考备考策略 一、重视文言文阅读,注意与教材关联。 A.总结教材文言文文体形式,训练注意选文的多样性。 2022年高考文言文选择了《战国策》两篇文言文,这启迪我们要选材多样。赋、表、游记、序、志、铭文体都需要重视,不仅需要练习史传类内容,还要重视政论文内容。避免单一选材,实现选材多样化,提高备考针对性。 B.文言文实词虚词文化常识都要重视。 2022年高考乙卷考了实词,相信大型联考文化常识类选择题可能会消失。所以平时周练我们需要文化常识与实词虚词并重,做到知识复习无死角。要知道2022年新高考两套试卷第11题都考了文化常识,并且文化常识也可以和教材关联。
C.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集中复习教材,教材挖空训练课课落实。要检查,要提问,要练习,多方法强化掌握基础知识;集中训练高考题,结合高考真题掌握基础知识,做到挖空训练,做到一题多练。 分散复习,落实到句子与段落。每天训练一句翻译,两天训练一段翻译,一周做两篇文言文,实现文言文滚动式复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重视阅读,避免套路。 2022年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都不是套路题,侧重于结合语境,联系基础知识,解决阅读问题。这要求我们在刷高质量习题的同时,重视教材课文复习,结合教材掌握文学类文本阅读基础知识。不要期望一种套路或答题模板能解决所有问题,不要期望答题秘诀可以天下无敌。 三、重视多样化阅读,重视读写结合。 每周整理时评阅读,重大新闻事件阅读,传统文化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阅读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积累名言,在阅读中鉴赏修辞。没有时评阅读,就难以积累高分素材,就难以提高思维能力;没有重大新闻事件阅读,就难以积累成语,就难以鉴赏语言,就难以应对语言文字应用高考习题的变化。
语文(全国卷) 博古融今,强调文化自信。文试题充分发挥学科的人文优势,选材注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髓,试题设问既引导学生借鉴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文化信心,又立足当下现实面向未来创新。 取精用宏,紧扣时代主题,关注、引导青年成长。激发青年爱国热情、坚定青年理想信念、激励青年担当作为、引导青年创造未来。例如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以“袁隆平和杂交水稻技术”为材料,引导学生学习袁隆平不迷信学术成说、勇于质疑、锐意创新的优秀品质。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用3则材料介绍了科学家对雪花六瓣原因的探索和雪花形成的物理学知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运用科学思维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 夯实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的教育之基。引导教学提升课堂质量,助力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同时依标考查,提高学生能力。做到关联教材,创新形式,减少“机械刷题”。 材料文体和组合形式更加多样。4套试卷的现代文阅读材料使用了政论文、学术论文、科普文、专著导言、小说、散文、纪实作品等文体,有单一文本,也有复合文本。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分别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杂史、别史、诸子等经典文言著作中取材,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 试题设问更加开放。语言文字应用中对成语的考查,由选择题变为直接填写答案的填空题,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得分,考点也相应从侧重考查近义成语差异的辨析变为侧重考查成语的积累与应用。
新高考I卷(广东) 语文科目越来越重视都写结合、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重视教材的理解、重视内外关联。同时,高考题设置新颖,四套卷区已一体化,因此,不提倡不要新高考卷区只做新高考习题,全国卷区只做老高考习题。例如2022年全国甲卷就用了新高考命题形式,文学类文本阅读就就采用了群文阅读模式。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提倡阅读的多样化、避免套路。平时要重视文言文阅读,注意联系教材,做到内外结合。同时,加强文化常识与实词虚词并重,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考生如何应对日渐灵活的高考命题: 1拓展宽度,挖掘深度 高考试题日趋日常生活中的内容融合到考题中。 比如说,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图像!这个点,考察的学科就有高考语文作文,物理等学科的考题。 又比如,疫情在生物中考到,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呈流涕、不适等感冒症状,可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下呼吸道)疾病甚至死亡。 考生应在平时多看新闻,在做试卷把常见的和生活相关的题目整理起来。 2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以后的高考将会越来越注重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无论是数理化或者是文史类的考试,均会设置开放性、灵活性较强的题目。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埋头苦读、死记硬背的模式来学习来备战2023年高考,且在思维上仍然是不擅长变通,显示是不太现实的,在以后的各种模拟考以及高考中将会极度不适应。建议考生改变思维方式,做到活学活用,学会举一反三,平时多注意思考,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