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修性必修中)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丰富的心灵世界 领会多样文化丰富的心灵世界 领会多样文化 ——选修性必修中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 人文主题——丰富的心灵 1.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 2.开阔视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素养】 1.理解作品的内涵,领会多样的文化观念,尝试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差异,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 2.着重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体会对话在推动情节、塑造形象、揭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3.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氛围,分析意象和隐喻,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节奏,体会诗歌意蕴。 4.思考“文化走出去”的话题,学写申论,针对具体问题阐发观点,提出解决办法。 【单元导学】 本单元选取的是外国戏剧和诗歌经典作品。本单元与选择性必修上册的外国小说单元共同构成选择性必修“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本单元又是高中阶段一般意义上的文学阅读与欣赏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外国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表现了人类广阔而丰富的心灵世界。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提升人文素养。 本单元学习外国戏剧和诗歌。《玩偶之家》是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的易卜生的名作,作品表现的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社会解放的鲜明立场,及其所开创的“社会问题剧”样式,都有着世界性的影响;四首外国诗歌,风格多样,各臻其美,让我们领略诗歌世界的丰富多彩。 学习本单元,要理解作品的内涵,领会多样的文化观念,尝试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差异,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要着重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体会对话在推动情节、塑造形象、揭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要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氛围,体会意象和隐喻,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节奏,体味诗歌意蕴。 【学习提示】 1879年《玩偶之家》的首演,曾经给欧洲社会带来如同暴风雨一般猛烈的震撼,因为这部剧作尖锐地提出了家庭中妇女地位的问题,给当时欧洲保守而又伪善的社会道德一记响亮的耳光,由此它也成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的经典。 课文节选的第三幕是全剧的高潮,同时也是结局部分。阅读时,注意抓住人物言行前后的变化,分析娜拉和海尔茂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理解他们之间矛盾冲突的本质,从而把握作品的思想意蕴。 《玩偶之家》属于“社会问题剧”,这是易卜生创造的戏剧类型,强调在舞台上呈现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古代王公贵族或骑士游侠的传奇故事),在戏剧中直接讨论当代社会的重要问题。阅读时,要注意结合作品体会这些特点,还要注意分析作品中的“戏剧性事件”以及“突转”手法的运用,领略剧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 歌德的诗《迷娘》(之一)运用众多意象,构建起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令人神往的境界。反复出现的“前往”,犹如一声声急切的呼唤,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反复朗读,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声韵之美,体会其浓郁的抒情氛围。著名作曲家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等都曾经为这首诗谱过曲,可以找来欣赏。 《致大海》写于1824年。当时,普希金遭遇放逐,从黑海之滨的敖德萨来到俄国外省一个偏僻的村庄,但沙皇的严厉惩罚并未动摇诗人心中对自由和正义的渴望。诗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正是诗人反抗意志的象征。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这首诗歌内在情绪的起伏跌宕,理解其中对现实和自我的思考,感受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郭沫若曾盛赞惠特曼是一位犹如“太平洋一样”(《晨安》)广阔的诗人。惠特曼的诗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朴而明朗的力量,本课选的这一节《自己之歌》,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特点。朗读这首诗,感受其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之力和诗中凸显出的那个宏大的自我。诗中列举的许多自然事物,在传统的诗歌中很少出现,惠特曼则赋予这些事物以诗意。 《树和天空》的想象十分奇特,意境似乎也有点儿朦胧,仿佛关联着多方面的主题,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但又很难读解,不好把握。阅读时,不要逐字逐句推敲索解,而要运用想象,尝试进入诗歌所创造的那个奇异的世界。诗中这棵“在雨中走动”的树,结尾那“在空中绽开”的雪花,是否给你带来了新鲜的感受? 【单元活动】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提炼观点,围绕“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申论。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在90分钟之内完成。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从毛泽东同志向美国记者斯诺、史沫特莱等人讲述“延安故事”,到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故事介绍中国道路和共建美好世界的理念主张,善于通过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今天,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我们要围绕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同时,要采用外国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生动鲜活地讲,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入情入理地讲,平等待人、虚怀若谷、真诚亲和地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做好外宣工作,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既要宣介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传播优秀当代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能停留在舞个狮子、包个饺子、耍套功夫上,不能满足于向国外提供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关键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同时,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不能厚古薄今,更要注重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精品、文化成果走向海外,既要入乡随俗又要入情入理,努力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 (摘自《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更进适精油》2018年9月2日《人民日报》
(二)本单元的四首外国诗歌各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从下列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深化对诗歌审美多样性的认识,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1.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常常会选择一些意象,并将它们精心组合,展现情感的起伏,形成诗歌特有的内在节奏。朗读《迷娘》(之一)、《树和天空》两首诗,梳理诗中的意象,探讨诗人是如何运用意象的组合来造成情感的起伏流动的。 2.《致大海》和《自己之歌》(节选)两首诗,都将自我安放于宏大的自然之中,在两者的互动中体验现实。前者体式谨严,四五行一节,注重押韵,和谐整齐,读来抑扬顿挫;后者奔放恣肆,不拘格律,遵循语言的内在节奏,自由抒写。反复朗读这两首诗,体会不同体式带来的不同审美感受。可以试着用其中一首的形式改写另一首诗,进一步体会二者之间的差异。既可改写整首诗,也可挑选一段改写。注意不要改变原诗主题,要运用原诗中的意象。
【课文研读】 12玩偶之家(节选)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的个性化台词,把握人物的心理和个性; 2.理解戏剧冲突的层次、原因,了解“戏剧事件”对推动人物性格的冲突和发展的意义; 3.探究金钱观、爱情观等因素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影响,强化尊重人、尊重女性的社会意识,倡导女性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整理课文中的词语,易卜生及其重要作品的戏剧常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写作背景及人物和剧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选文的戏剧冲突, 鉴赏主要人物形象,舞台说明的作用。分析并领悟娜拉出走的原因。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讨娜拉出走后的结局, 并思考《玩偶之家》对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鉴赏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娜拉出走的原因。 难点: 分析《玩偶之家》对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积极意义。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18 年《新青年》出版了一个“易卜生专号”,使中国人知道了西方有个女性名叫“娜拉”,她敢于反抗性别歧视并勇敢地离家出走,最终摆脱了受制于夫权束缚的“玩偶”命运。于是一时间,“女性解放”之声不绝于耳,“娜拉”不仅成为了中国女性的效法对象,同时更为处境尴尬的新文化运动,注入了一针令人兴奋的强心剂。今天我们走进易娜拉,听听她向社会发出了关于“人的价值”的呼喊:我不是玩偶。 二、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长期处于男权社会的挪威, 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 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 正是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易卜生先后结识了两位女权运动活动家——卡米拉·科莱特和奥斯塔·汉斯泰。前者激发了他写 《玩偶之家》这个剧本的热情。挪威强大的女权运动, 给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已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 三、作者介绍 易卜生(1828-1906)世纪后半期挪威著名的戏剧家。 1828年3月,生于挪威希恩小镇的一个富足家庭。1936年,父亲破产。迫于生计,16岁时经由父亲安排,到一家小药店当学徒。工作之余,自学希腊文。1848年至1849年期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凯替莱恩》。1850年,研读古典文学。1906年5月23日逝世。 主要作品:《彼尔·京特》《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海达·加布勒》《野鸭》《当我们死而复醒时》等。 四、题目解说 《玩偶之家》又译《娜拉》或《傀儡家庭》。该剧共三幕, 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课文节选自第三幕。 玩偶,指供儿童玩耍的人形玩具。 剧中喻指女主人公娜拉在家庭中“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 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男权社会中妇女没有独立自主地位的社会现实。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娜拉在海尔茂的责骂之后突然觉醒。 第二部分:柯洛克斯泰突然退还借据使海尔茂在“转危为安”之后再次露出丑态。 第三部分:娜拉对海尔茂提出独立宣言。 六、全文分析 1.娜拉一向爱自己的丈夫,并且为他不惜牺牲自己,为什么后面变化会这么大? 她与海尔茂的谈判合理吗? 明确: 娜拉的变化是因为残酷的现实击碎了她的幻想。她突然觉醒,想要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一个人”。 在娜拉和海尔茂的谈判中,话题安排得非常自然而又合乎逻辑。首先是海尔茂提出“我不了解你”,引出娜拉说明八年来朝夕相处的夫妻其实并不了解彼此。其次是海尔茂谈到今后的生活,说是“玩耍的时侯过去了,现在是受教育的时侯了”,娜拉就提出“要想教育孩子,先得教育我自己……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一个要求独立人格的妻子离开她的“玩偶之家”,是不容易被人谅解的,因为她这样做就等于是对当时那种虚伪社会的一种抗议。海尔茂听到娜拉说“就因为今天晚上奇迹没出现,我才知道你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种人”后,认清了娜拉和自己是两种不一样的人,这才不得不伤心地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在咱们中间出现了一道深沟”。尖锐激烈的冲突的最后结果,导致惊心动魄的关门一响,娜拉终于走出“玩偶之家”。 2.联系全剧,谈谈你如何理解娜拉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 娜拉是一个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叛逆女性。她善良真诚,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同时又具有敢于反抗、勇于追求人格平等的独立精神。她为救丈夫的性命而伪造父亲的签名,暗中借了巨款,面对债主柯洛克斯泰的威逼恐吓,她也并不屈服,当伪造签名一事即将暴露时,她决定以自杀来挽救丈夫的名誉。随着事态的发展,她对丈夫虚伪、丑恶的面目和现实社会的不合理性认识越来越深刻,她的反抗意志也越来越坚定,叛逆精神也越来越强烈,于是不愿屈辱地留下继续当丈夫的玩偶,而是毅然同丈夫决裂。她是易卜生塑造的“精神反叛”的典型。 3.分析海尔茂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 海尔茂是一个以男权思想为中心,维护资产阶级的秋序和道德的虚伪自私的资产阶级市侩形象。 在家中,他像娜拉的父亲一样,也把娜拉和孩子们当作玩偶,满嘴甜言蜜语。然而,当他认为娜拉的行为“危害”了他的名誉地位时,他便火冒三丈,表现出他的卑劣和自私。当看到用甜言蜜语无法让娜拉回心转意时,他便搬出道德和宗教来阻止娜拉出走,甚至企图用法律的威力,迫使娜拉继续屈居玩偶的地位。正如他讲的:“男人不能为他所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 4.舞台上动作无处不在,有时候连人物的语气词和音响也具有动作性。萧伯纳说过:“娜拉身后‘砰’的摔门声比大炮还要响亮。”易卜生用娜拉“砰”的一下关门声结束全剧。认真体会娜拉“砰”的关门声对推动剧情、塑造人物的作用。 明确: 有时声音和音响在戏剧中不仅是一种声音效果,更是一种对人物、情节、场面等起强化作用的手段,具有很强的动作性。 《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她留给海尔茂的最后“一句话”,是出门后一记有力的关门声。这“砰”的关门声表达了人物的心声,成为有力的戏剧动作,包含丰富的内涵,不仅表达了女主人公改变自己“玩偶”身份的决心,同时也是作者对娜拉出走的肯定,更让人联想到作者打破资产阶级不平等家庭关系、倡导妇女争取独立人格的思想。如果说这部戏是“妇女独立的宣言书”,那么,这关门声便是宣言书结尾有力的感叹号,给观众巨大的心灵震撼。娜拉出走标志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始,它的重大意义可与拿破仑用军事手段荡涤欧洲封建势力相比。 5.《玩偶之家》被称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请谈谈《玩偶之家》的思想内涵以及社会意义。 明确: (1)思想内涵:易卜生提出的问题超越了以往人们所关注的婚姻中的几种常见的悲剧因素,诸如男权社会中的法律习俗观念(丈夫可寻花问柳,妻子必须忠贞)、父母权力造成的选择不自由、门第观念里衍生的婚姻悲剧,极其尖锐地提出了家庭中妇女地位的问题。因此,人们认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 (2)社会意义: ①女主人公娜拉对男权社会的叛逆。在《玩偶之家》以前的文学作品中,写妇女争取解放,大都局限于反对封建婚姻,争取同自己理想一致的男子结合;本文突出了男女平权的问题,塑造了敢于反抗男权社会的独立自尊的女性形象。 ②娜拉的出走引发了关于女性在当今社会如何获得自由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至今还能的引发人们的讨论和思考。 6.请简要分析《玩偶之家》戏剧冲突的特点。 明确: (1)戏剧冲突尖锐激烈。海尔茂自私自利,男权思想根深蒂固,娜拉追求妇女解放,不安于“玩偶”地位,于是双方发生了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2)戏剧冲突高度集中。在剧中,作者把海尔茂和娜拉的冲突安排在一个地点(家中)、围绕一件事(借据事件)而展开,戏剧冲突高度集中。 (3)戏剧冲突紧张曲折。在剧中,海尔茂“变色龙”般的变化,娜拉性格、情感的前后变化,构成了紧张曲折的戏剧冲突,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七、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婚姻问题,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观念等提出挑战,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八、写作特点 (1)戏剧场景高度集中。 将戏剧场景高度集中于海尔茂和娜拉的家中,有利于各种矛盾冲突的集中展现。 (2)运用“突转”的手法。 第一次“突转”是借据事件暴露,海尔茂的自私与虚伪暴露无遗。第二次“突转”是收回借据,灾祸解除后,海尔茂尽力掩饰自己希望能继续保持原有的家庭地位,维护原有的男权主义。两次“突转”深化了戏剧的悲剧主题。 九、补充资料 《玩偶之家》主要人物 托伐・海尔茂——娜拉的丈夫 娜拉——海尔茂的妻子 阮克医生——海尔茂和娜拉家的老朋友,娜拉的爱慕者 克丽丝蒂纳·林丹太太——娜拉的同学,丧夫孀居 尼尔·柯洛克斯泰——银行职员,海尔茂的同事 安娜·玛丽——保姆 海伦娜——女佣 十、总结全文 本文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和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中,塑造了虚伪、冷酷、道貌岸然的海尔茂形象和美丽、善良、具有牺牲精神、敢于追求平等自由的娜拉形象,探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社会解放立场。 布置作业 “娜拉出走”是戏剧史上经典的一幕,很多人都曾设想过她出走后的结局。鲁迅在五四时期写过杂文《娜拉走后怎样》,找来读一读,看看鲁迅持怎样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试根据人物的性格逻辑, 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说你的设想和理由。请写一段不少于 200 字的文字, 阐述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