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一) 高三语文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生态学中,边缘效应指的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接重合的边缘地带,由于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等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这样的生态边缘地带具有不同于其它地方的显著特点:异质性强、自由度高、信息量大,多种应力在这里交互作用。这些特点为物种群体或个体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更宽阔的选择余地和空间,并且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物种潜藏着一种要从自己所处实际生态位向更优生态位逐渐靠拢逼近的趋势,而上述生态边缘地带的环境特征又客观上为实现这种趋势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一般来说,边缘效应带的生产力相对较高。例如,在森林与草原交接、镶嵌的生态边缘地带,其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类别与品种丰富多样,远远胜于森林和草原这两种生态系统各自的中心地带;在河流、陆地、海洋三种不同生态系统交接、重合的生态边缘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特别是水生动植物的群落多种多样,水产品的品种和产量远远大于深海远洋和水流湍急的江河段落。 边缘效应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在人类生态系统中也如此,城市发展中也有此效应。环顾全球,繁荣的大城市等各个社会生活的中心地区,几乎都处于生态学意义上的边缘地带——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交接重合之地;其中特别优越的是海洋、平原与河流三种生态系统交接重合之地。如纽约、伦敦、圣彼得堡、上海、香港、广州……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城市,生态边缘效应带来的人文边缘效应——一种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精神和氛围,使城市处于不断发展中。 以上海为例,生态边缘效应带来的城市人文边缘效应尤其引人深思。近代上海快速发展,“海纳百川”是对其城市特质的总结。“海纳百川”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高度开放,二是移民社会。1949年以前,上海居民中85%来自全国各省区;另有大量外国侨民,最多时有15万,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移民带来了各种异地技术、理念、资本、管理经验、学术思想等,他们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强有力地推进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与繁荣。由于大量外来经济、文化等汇集和影响,上海这座城市逐渐形成了一些与传统社会不太一样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模式。如在长期大规模的国际交往中,上海逐渐形成了开阔的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重视追求效率和速度,对外来事物以及新鲜事物比较敏感,不墨守成规、敢为天下先、开风气之先等。简言之,城市地理位置带来的生态边缘效应,使得城市较之乡村、小城镇或不是处在生态边缘的城市而言,更具开放、包容、创新的活力,可以形成人文边缘效应。 问题的另一面是,处在具有地理生态边缘效应位置的城市不一定永远具有人文边缘效应。改革开放前后沿海城市的变化就是例证。虽然形成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精神和氛围与城市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但是由生态边缘效应过渡到人文边缘效应更重要。人文边缘效应可以巩固和扩大生态边缘效应,如果没有人为的积极融入、缺乏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把握,再好的地理位置也只能带来短期效应。 所以,重要的是利用或创造类似地理边缘生态效应的那种环境,培养开放、包容、创新等城市精神特质,使其内化为思维观念,体现、落实在市政管理与规划中。一个具体有效的做法是完善和扩大城市公共空间,丰富和扩展市民的公共生活。在多种多样的人和多种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形成开放、包容、创新的氛围,通过扩大城市公共空间达到城市生态和人文边缘效应,给城市发展提供精神财富和持久动力,这是建设宜居城市的一条可取途径。 (摘编自吴琳《增大宜居城市人文边缘效应》) 材料二: 边缘区指的是相邻地城间具有一定空间范围且直接受到边缘效应作用的边缘过渡区,尤其是自然地理单元与行政地理单元的耦合地带(如位于海陆交接带的国家或地区)。相较于内陆地区,我国沿海地区处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两种异质地理单元间的交接地带,该区域是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物资贸易和人员往来的桥头堡与中转地,海路运输、陆路运输、内河航运、航空运输等交通信息通道相互衔接,路网密度很大,边缘区位优势明显,利于形成边缘效应。改革开放前后沿海地区域市的发展情况充分说明了主观能动性影响边缘效应的发挥。建国后的30年中,沿海城市在大起大落中向前发展,发展速度低于内陆地区,在全国的地位相对下降,这是人为作用而形成的边缘屏蔽阶段;1978年以来,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相比,发展状况有了显著变化(见下表)。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开放政策,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口岸城市等,积极疏导作用通道,拓展有益边缘区,增殖边缘效应,使沿海地区的边缘区位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实施更是强化了边缘效应的作用程度。 1949—2000年中国城市发展状况表城市数量
(摘编自郭荣朝《“边缘效应”与城镇发展空间组合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较于单一生态系统的中心地带,不同生态系统交接、重合的生态边缘地带的物种往往更丰富多样。 B.边缘效应是在自然和人类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全球繁荣的大都市几乎都处于生态边缘地带。 C.处于地理边缘效应带的城市更容易吸纳异质因子,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繁荣靠的主要是外国侨民力量。 D.地理生态边缘效应可催化形成人文边缘效应,不同的人为作用也会影响地理生态边缘效应的发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态边缘地带的生物物种可以凭借环境特点的优势占据更优生态位,从而在生存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B.小城镇以及不处在生态边缘地带的城市,虽然地理位置一般,但如果有利好政策推动,同样也很有发展前景。 C.完善和扩大城市公共空间,市民生活得以丰富,这有利于城市人文边缘效应的形成,进而提升城市的宜居度。 D.材料二的表格显示内陆与沿海城市的人口密度一直差距较大,说明人口密度不能反映政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通过从生态边缘效应到人文边缘效应的分析,论证了人文边缘效应是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B.材料二用表格的方式,便于读者直观地理解研究的结论,强调了边缘区位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C.两则材料均运用了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且通过列举相关统计数据增强论证的效果,提升说服力。 D.两则材料论述“边缘效应”的意义作用时,均先由核心概念的理解诠释入手,进而展开分析论述。 4.请根据材料二的表格信息,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沿海城市发展状况的变化。(4分) 5.如何利用“边缘效应”促进城市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 满 郭文斌 五月和六月①被一阵敲门声惊醒。睁眼,地上站着哥。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娘,快,我媳妇要生了。娘一边穿衣裳,一边说,你小子还真行啊,赶着日子当爹,恭喜啊。哥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夜凉,娘你穿暖和。哥弯腰把娘的鞋摆顺,好让娘快点出发。娘说,这么心疼媳妇啊?哥说,她反应重。娘说,别急,先让她疼一会儿。哥就急得在地上直挪脚步。五月和六月趴在被筒里看着这一幕,觉得好玩。 娘出门时,六月说,我也去。娘说,人家媳妇生娃娃你去干啥。六月说,我就想去。五月把头伸出被筒说,那你也让你媳妇快生啊。六月说,要不你带上我姐吧,让她也学一下我嫂子咋肚子疼。娘说,肚子疼还不好学吗,多吃两个生萝卜就行了。六月说,可是现在没有生萝卜啊。娘笑着说,我看你就是个生萝卜。说着出门。爹也跟着出去了。 鸡叫了,六月应声从炕上翻起来。五月问,起这么早干啥?六月说,到地里拔萝卜啊。五月问,拔萝卜干啥?六月说,让你个馋猫吃啊。五月说,我吃萝卜干啥?六月说,肚子疼啊。五月就记起娘半夜说的话,就起来穿了衣裳和六月出门。 天还没有大亮,二人猫着腰在自家地里东找找西找找,总算找到一个萝卜。不想挖开土还没有一根筷子粗,就下不了手了。娘说,凡是能够长的,都是一个命,如果没有熟,害了它们是有罪的。这萝卜能够长,肯定也是命。一想到它是命,就下不了手了,就又重新埋上。 五月说,干脆咱们替娘把穗稳了。六月说,就是,娘今天肯定顾不上。二人就往自家的麦地走去。 清风吹过,麦浪像水一样扑闪,二人的心也像水一样扑闪。六月发现麦浪在变脸,才是深绿,又是浅绿,才是浅绿,又是深绿,定睛一看,是风在麦浪上来回走。就在六月看着风如何在麦浪上散步时,五月发现麦浪蓦然亮了一下,抬头,就从对面山顶上看到了一抹黄。那抹黄在悄悄地悄悄地下移。 六月说,我咋觉得它们不是麦子。五月吃惊地问,那是啥?六月说,像是谁的儿子。五月投给六月一束佩服的目光,说,谁会有这么多的儿子?六月说,天公地母啊。五月看看六月,看看麦子,说,有道理,有道理,要不怎么叫麦子,麦子麦子,全是麦儿子。 你说人家的儿子,被我们吃了,它们会高兴吗?六月接着问。 五月就盯了六月看,好一会儿,说,那你就别吃啊。六月说,你看这麦芒,针一样,分明是生来保护它的孩子的。五月捉住一个麦穗,拨开麦芒,抠出一个麦粒,已经是一个成形的麦子了,只是还有些嫩绿。小满小满,它们真是赶着天儿长呢。 五月说,爹他们小时候,每当小满,人们都要去龙王庙给麦子稳穗的。六月问,如果不稳就咋了?五月说,不稳一怕热风,二怕冰雹。六月的心里就紧张起来。这么欢的麦子,如果收不到仓里,那真是可惜死了。 我有个办法。六月说,咱们可以建个龙王庙来稳穗啊。五月就笑,建个龙王庙,你以为建个龙王庙就那么简单吗?六月说,你看简单不简单。说着,在地坎上双手刨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袖珍的龙王庙就出现在他们面前。好了,你说咋稳?六月晃着泥手说。看着他的手,想着他刚才屁股一撅一撅奋力刨土的样子,五月都不知如何表达她的佩服和感动了。幸亏前几天下过一场透雨,地坎是软的,要不这么一个龙王庙挖成,他的十个指甲非掰掉不可。 五月说,没有香。六月拔了一个麦芒,插在“庙台”上。 五月说,没有表。六月揪了一片麦叶,放在“香”旁边。 五月欣赏地看了六月一眼,说,那就磕头吧。 二人就磕。磕完,齐声诵念: 小满小满,麦王不懒; 小满小满,龙王赏脸; 小满小满,穗穗保险; 小满小满,芒种不远。 …… 二人回到家里,突然想起拔萝卜的事,六月来了灵感,我们可以向庄里人要啊,说不定谁家还有老萝卜呢。爹已经回来了,说,你们也不去你哥家看看。六月问,看啥?爹说,看你嫂子给你把侄子生下来了没有。六月的心里就嘎的响了一声,就二话不说,拉了五月的手跑起来,一边说咋给忘了。五月问,把啥忘了?六月说,嫂子今天生娃娃啊。五月心里就一阵懊悔,就是啊,我们咋就忘了呢。六月说,我们都太自私了。娘说,人一自私就把别人给忘了。五月心里再次升起对六月的佩服,娘是说过这样的话,但她怎么就记不起拿到这里用呢。娘还说过,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就是君子,相反,就是小人,看来,她和六月都是小人了。他们只顾忙着找生萝卜,却把这么大的事给忘了。但五月立即释然,我们本来就是小人,哥才是大人呢,爹和娘才是大人呢,就又原谅自己了。 一进门,就听到一个女人在大声地号,二人想,大概就是嫂子了。五月想,这生娃娃看来不是那么好玩的事情。嫂子从昨天半夜开始疼,该是多么受罪。这样一想,肚子也隐隐地疼起来。 随着嫂子的一阵尖叫,一声小孩的叫声子弹一样射出来。六月问爹,我侄子为啥要哭呢? 因为他高兴。 为啥高兴? 因为来到人世上。 来到人世上为啥就高兴? 因为来到人世上不容易。 为啥来到人世上不容易?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古人说,要得个人身,就像在大海里捞针。 那我们都是大海里的针? 是啊。 过了会儿,六月又问,我侄子叫啥名字呢? 爹想了想说,就叫小满好了。 为啥叫小满?叫大满不是更好吗? (有删改) [注]①五月是姐姐,六月是弟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哥急急忙忙地请娘给媳妇接生,娘却说“别急,先让她疼一会儿”,是因为娘知道哥性格急躁,借机故意磨磨哥的性子。 B.五月、六月不忍心拔掉尚未完全长成的萝卜,是因为在娘的教育影响下,意识到萝卜也是一个生命,对生命产生了敬畏感。 C.风吹麦浪的画面富有美感,自然景致触动了五月、六月的敏感内心,姐弟俩在自然的变化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与消逝。 D.五月、六月姐弟俩简陋而不乏庄严的稳穗仪式展现了传统信仰的神秘和民间传说的奇幻,暗含着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月刨土建龙王庙以及姐弟俩稳穗的场景,展现了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B.五月和六月诵念的民谣,句式对称和谐,朗朗上口,口语化特征明显,具有婉转悦耳的“音乐美”。 C.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腻,尤其是五月从懊悔到自责再到释然的内心情感变化,展示了内心的激烈挣扎。 D.麦子全是麦儿子,人身都是大海里的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万物有灵、感恩惜缘的自然单纯的世界。 8.小说题目“小满”有着丰富的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有文学评论家认为,文中六月的身份,有时候给人一种不确定感,他一会儿懂很多东西,一会儿又显得很单纯。那么,在阅读文本时,对于文中六月的身份,你是否也有一种不确定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既而契丹围瀛州,中外震骇,准遂请帝幸澶州。及至南城,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帝遂渡河。相持十余日,其统军挞览出督战。时威虎军头张瑰守床子弩,弩撼机发,矢中挞览额。挞览死,乃密奉书请盟。准不从,而使者来请益坚,帝将许之。准欲邀使称臣,且献幽州地。有谮准幸兵以自取重者,准不得已,许之。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准召利用至幄,语曰:“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利用至军,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河北罢兵,准之力也。王钦若深嫉之。一日会朝,钦若因进曰:“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节选自脱脱《宋史·寇准传》) 材料二: 澶州之役,寇平仲折陈尧叟、王钦若避寇之策,力劝真宗渡河决战。而日与杨大年饮博歌呼于帐中。故王钦若谮之曰:“准以陛下为孤注。”呜呼!盈宋之庭,铮铮自命者充于班序,曾无一人能知准之所恃,而惊魂丧魄,始挠其谋,终妒其功。 观其形势,固非小有所得而遽弭耳以退也。乃增卅万之赂,遂无一矢之加,历之数十年,而无南牧之马。岂萧挞览之偶中流矢,曹利用之口给辩言,遂足戢其戎心哉?兵甫一动,而议和之使先至,利用甫归,而议和之使复来,则其且前且却、徜徉无斗志者,概可知也。契丹之灭王从珂也,石敬瑭为之内主;其灭石重贵也,杜威、赵延寿为之内主。契丹不能无内应而残中国,其来旧矣,此内之可恃者也。且今之契丹,非昔之契丹矣。国人得志于衣锦食粱,而共习于恬嬉。至是而习战之将如休哥辈者,亦已骨朽。宋之君臣,可以虚声恐喝而坐致其金缯。姑以是胁之,而无俟于战也。则挟一索赂之心以来,能如其愿而固将引去。故其攻也不力,其战也不怒。兵一动而使频来,和之也易,而攻之也抑无难。平仲知之深持之定特兵谋尚密不欲昌言于众以启哓哓之辩论耳。使乘其不欲战之情而亟攻之,因其利我之和而反制之,宁我薄人,必胜之道也。平仲曰:“可保百年无事。”非虚语也。此外之可恃者也。 可恃之情形,如彼其昭著。唯钦若之流,挟雕虫之技,安于醉梦。羽书洊至,惊于迅雷;金鼓乍闻,茫如黑雾。已而虏兵忽退,和议无猜,且不知当日之何以得此于契丹。则其云“孤注”者,虽倾妒之口,抑心所未喻,而亿其必然也。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真宗》)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平仲知之A深B持之C定D特兵谋E尚密F不欲昌言于众以启G哓哓之辩论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邀,谋取,谋求,与《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的“邀”意思不同。 B.“乃罄所有出之”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相同。 C.折,驳倒,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折”意思不同。 D.退,使……退兵”,与《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的“舞”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来犯之敌的凶猛气势,寇准力排众议,坚决劝请真宗来到前线战场澶州北城,希望借此鼓舞宋军士气。 B.虽然让契丹使者称臣且获取幽州地区的愿望未能实现,但寇准仍通过努力,极大地维护了大宋的国家利益。 C.脱脱的记述里,张瑰射杀挞览后契丹就请求结盟退兵,可知其有功,但王夫之认为张瑰的功劳是小有所得。 D.脱脱借用“深嫉”一词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王钦若的态度,王夫之则用“抑心所未喻”驳斥了脱脱的看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至南城,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 (2)已而虏兵忽退,和议无猜,且不知当日之何以得此于契丹。 14.王夫之对王钦若关于“陛下,寇准之孤注也”的言论进行了批驳,认为寇准并未将陛下作为“孤掷”,而是在对外部形势综合考虑后作出的战术部署。请结合材料二王夫之对“可恃之情形”的分析,概括寇准“力劝真宗渡河决战”的理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送蜀郡李掾 岑参 饮酒俱未醉,一言聊赠君。 功曹善为政,明主还应闻。 夜宿剑门月,朝行巴水云。 江城菊花发,满道香氛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友人即将前往江城赴任,诗人与友人饮酒作别,以诗作赠,可见情谊之深切。 B.友人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尚未得到明君的赏识重用,只能饮酒聊以自慰。 C.前行之路,“夜宿”“朝行”,日夜兼程,长途跋涉,可见友人赴任路途之远。 D.有月相伴,有云可观,同过蜀地,所感与李白《蜀道难》中的惊险有所不同。 16.诗歌的尾联广受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刚登上泰山,眼前山南山北众多支流汇聚一河的景象与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完全相符,眼前所见即文中所写,顿生山河壮丽之感。 (2)在语文课上,汪老师提问小慧包含“轻舟”意象的诗词,小慧想起了宋代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借代手法具有增强语言形象性与表现力的作用,这种手法在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面包、酸奶、豆腐、泡菜,这些人们经常享用的食物都与微生物关系密切。顾名思义,微生物是我们瞪大眼睛也( 甲 )。常见的微生物杆菌宽0.5微米,即使80个杆菌“肩并肩”地排列成行,也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宽度。当然,万千微生物中也有特殊者,并没有那么微小,比如蘑菇、灵芝。 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称得上微小却强大。数十亿年前,微生物就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体。在生物圈中,微生物作为“分解者”把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回归自然,促进物质循环。没有微生物,地球的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 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三大类。细菌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像是一间毛坯房,没啥家具,但也能维持正常生活。真菌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乙 ),家具家电齐全。而病毒是非细胞型微生物,和前两种细胞型微生物 A ,喜欢利用其他细胞来供养自己。动植物患上病毒性疾病,就是病毒利用动植物细胞来快速繁育子子孙孙。不过,我们不必谈“微”色变,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生存是 B ,甚至是必要的。人体内微生物数量多达数百万亿个,总重量可超1公斤。 人体里的微生物主要寄居在肠道内,它们和免疫系统不断“对话”,像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有益物质,不仅降低炎症疾病发病率,还时刻维持着人体的健康平衡。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以生产具有多种健康功能的产品。以二十碳五烯酸为例,它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帮助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此外,①二十碳五烯酸还在调节炎症反应、降低血压、延缓血栓形成等方面扮演关键作用。②过去,③二十碳五烯酸主要来源于金枪鱼、鲑鱼等深海鱼的鱼油,④资源有限,⑤难以满足市场。借助微生物发酵技术,人们可以从菌类中提取二十碳五烯酸,缩短了生产周期,有利于其稳定供应,还改善了相关产品的口感和品质。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有四处表述使用了双引号,根据不同的作用可分为两类。请你对这四处双引号分类并阐述分类的理由。(4分) 22.结合材料的主要内容,为材料拟定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么,在这个知识获取越来越便捷的时代,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是否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快乐? 请明确观点,表明态度,结合学习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